国产重卡又掀起大排量之风!国内真的需要15L发动机吗?
发布时间:
2021-10-12 10:07
近日,康明斯和潍柴两家在大排量车用发动机方面又开始竞赛了,先是康明斯把15L发动机放给西康和福康进行生产,并且在陕重汽、欧曼等车型上率先装配,并且已经投放市场。
而后装配潍柴15L发动机的重汽、陕汽等多款车型又亮相工信部网站,这表示潍柴15L发动机已经具备投放市场的能力。很明显,康明斯和潍柴在15L车用发动机上面已经开始竞赛了,那么国内真的需要这么大排量的发动机吗?
目前国内相对成熟的大排量有哪些?
首先我们看国内目前相对成熟的大排量发动机都有哪些,首当其冲的是潍柴WP15H系列产品,潍柴是国内比较早将15L发动机装在公路牵引车上公开亮相的。陕汽X6000此前在年会上就展出过装配潍柴WP15H的车型,包括后来重汽也展出过装配潍柴15L燃气发动机的黄河牵引车。
潍柴WP15H排量15L,最大输出可以达到660马力(柴油机),最大扭矩超过3200牛米。但从数据上来看,潍柴15L发动机相对于目前主流的13L发动机,不管是最大输出功率还是最大扭矩,都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。
第二个比较火的就是康明斯的15L机器,和潍柴一样,排量是14.5L,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扭矩都是680马力和3200牛米。目前康明斯15L发动机已经在西康、福康两个合资公司投产,有柴油和LNG两种机型,据说未来东康也会生产15L的康明斯发动机。
锡柴16L发动机
另外国内还有玉柴的K15和16L锡柴的CA6DX1,玉柴的K15排量也是15L,最大功率650马力左右。锡柴CA6DX1排量最大,达到了16L,最大输出功率也达到了750马力。另外就是东风商用车也有DDi16的发动机,排量16L,最大可以输出720马力。但是这几款发动机目前尚未批量投放市场,尚处于验证试验阶段。
从目前主流的大排量发动机来看,其实就是康明斯和潍柴在相互比拼,两者排量都是15L,各项数据都差不多。而且目前康明斯和潍柴的15L的发动机都有燃油和燃气两种类型,并且已经具备批量投放市场的能力。
大排量发动机带来的好处是什么?
说了国内主流的大排量发动机,接下来讨论一下大排量发动机带来的好处是什么。首先排量越大,相对输出的功率和扭矩也会更大,在相同负载的情况下,排量更大的发动机会更加轻松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马拉小车。
另外排量越大,功率、扭矩大了以后就可以匹配相对较小速比的后桥,形成大马力+小速比的配置。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车速相对会快一些,特别是在山区,大排量可以拥有更快的上坡速度,有利于提升整车的平均车速和出勤率。
最后就是大排量发动机,可以给我们普通公路运输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,特别是超车、上坡的时候会明显感觉比13L的发动机更猛。还有就是发动机排量更大,发动机制动功率更会更大,理论上来说,如果一台总重49吨的车辆,如果配15L的发动机,在云贵川这些地方,下坡用发动机制动就完全够用了,完全不用液力缓速器。
大排量发动机有哪些不好的地方?
前面说了大排量发动机几个比较明显的优势,那么不好的地方是什么呢?首先是整车自重会增加,大排量发动机还要配相应的大扭矩变速箱,自重和售价都会有所提升。目前能满足3000牛米以上的变速箱还不算多,如果是AMT更是少之又少。
其次就是相对油耗可能会增加,如果运营路线长期都是平原,那么用15L的发动机完全是动力过剩,在日常运营当中肯定会增加油耗。排量越大,相应的做功所需要的燃料也会增加。
国内真的需要大面积使用大排量发动机吗?那些工况比较适合?分析了优劣之后,我们再来看国内目前是否需要大排量发动机,我们要明确一个现象,在欧洲16L的发动机也不是随处可见,欧洲目前主流的也是13L发动机。16L的发动机在欧洲也是应用在一些特种运输当中,或者是欧洲一些物流公司购买16L的旗舰车型用来“充当”门面的。
再看我们国内,目前我们主流的动力也是在13L左右,对于常规运输来说已经完全够用,当下我们国家治理超载比较严苛,所以13L的动力如果不要求在山区有较高的平均车速,是完全够用的。
另外就是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推动双碳进程,大排量发动机势必会面临更大的压力,现在已经有车企开始申报11L或者是9L排量的牵引车,这说明车企在面临双碳压力的时候已经向排量低头了。
但是在大件运输、长期山区路况的工况下,大排量依然有用武之地,如果你是长期运行在山区高速,并且对时效性有一定的要求,那么你可以选择大排量发动机。在这种工况下,大排量发动机更具优势,而且油耗这些也比较理想。如果是长期在平原工况,那么没必要使用15L发动机,13L完全够用,而且油耗也比15L要好一些。
另外就是大排量的燃气发动机保有量会越来越大,目前15L的燃气发动机可以做到530-550马力左右,功率和扭矩和13L的燃油发动机相当。相当于说用15L的燃气发动机来实现13L燃油发动机的性能,在燃气相对便宜的情况下,既可以保证性能,又可以降低使用成本。
相关新闻